技术发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2项成果荣获华夏医学科技奖

发布时间:2023-07-25浏览次数:39次

据悉,华夏医学科技奖是经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设立和主办的全国性医学奖项,奖励在医药卫生健康科技领域中推动自主创新、科技研究、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迄今已成功举办12届,共计703个项目获奖。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具有直接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资格,至今已有21项华夏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


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基于知识元的中医古籍知识组织理论与实践

项目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项目完成人:柳长华,王凤兰,丁侃,顾漫,徐春波,杨继红,宋白杨,申玮红,罗琼,成莉,古求知,周琦,刘阳,陈婷,高宴梓

中医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疾病诊疗知识。然而中医古籍数量巨大,有1万余种之多,其中约有1亿2000万条知识元,从海量数据中精准获取知识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与痛点问题。研究团队利用交叉学科优势,持续近20余年,历经三代学者,将信息技术中的知识元及元数据理论引入传统的中医古籍整理中,开创性地构建了基于知识元的中医古籍知识表示理论与技术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地解决了古籍知识获取与运用的难点和痛点问题,形成了三个理论与技术创新,实现面向古籍的知识组织与管理。此外,以一类概念为核心,梳理、界定各类中医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构建了中医古籍词表,形成基于古籍的叙词表体系;研发了“史料爬梳助手”,以解决基础学科工作者对中医药知识出处与历史沿革考据耗费大量时间成本的困境;研发了11件包括面向智能化的中医古籍整理及知识表示规范文件,为不同语种(蒙医药、藏医药等)协同高效的知识组织与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

该项成果形成技术发明专利1项,论文50余篇;软著12项,理论性专著1部。构建了中医古籍知识决策系统、图文对照阅读系统、中医古籍知识库系统。累计人工精细化加工中医古籍600余种之多,形成知识库、中药炮制知识库、名老中医经验知识库、中医图像知识库等。构建近千余种中医病种的相关诊疗防治知识体系,该知识库累计登录达10余万次。研究成果应用于全国20余家三甲医院,构建各类专病知识库30余种;临床指南病种100余种;培养硕、博士、博士后100余人;培养交叉复合型全国骨干人才1000余人,出版发行250余种中医古籍著作。

该成果将传统与现代高度融合,构建了基于知识元的中医古籍知识组织理论,形成一套技术方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证明知识元理论的科学性,激活了基础学科领域不断向前发展的生命动力,是该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获奖项目:健脾解毒法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临床及作用机制研究

项目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项目完成人:卢建新,张亚强,宋竖旗,朱赫,石培琪,祁雷磊,戚骁,安一方

前列腺癌(PCa)是老年男性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居泌尿系统肿瘤第一位。晚期PCa的治疗仍然是临床难题。团队历经近20年科研攻关,从中医理论、临床和疗效机制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晚期PCa进行了系列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果。

通过反复临床实践,我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奠基人刘猷枋教授最早提出“虚―湿―瘀”的PCa新理论。组方前列消癥汤治疗晚期PCa。卢建新教授传承恩师刘猷枋、张亚强教授前列腺癌“正虚邪毒”的核心病机,以及首都国医名师高荣林教授“调脾胃”的学术思想,结合自身临证经验及中药药理研究,强调在晚期PCa患者应慎用补肾壮阳药物,明确提出中医“补脾代替补肾”辨治晚期PCa。相较于前辈的经验,不仅明确了“脾”的重要地位,也强化了扶正药的用药范畴,扩大了中医治法。

研究团队开展健脾解毒法治疗晚期PCa的临床探讨,累计244例临床观察表明,前列消癥汤可改善PCa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通过体内、外实验相结合,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从细胞―基因―干细胞水平探讨前列消癥汤治疗PCa的疗效机理;在北京科委重大项目基金的支持下开展了RCT研究,印证了健脾解毒法有效性及安全性,并获得更高质量研究证据支持。

整个研究包括:理论基础研究、临床实践研究、疗效机制研究、高质量证据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本项目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27篇,其中SCI2篇,文章被引267次;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9项科技项目支持,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8名,博士后2名。


0.36805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