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发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2项成果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发布时间:2023-07-25浏览次数:47次

近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统筹推进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和重点学科的建设,优化了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了人才队伍建设,孵化了多项创新成果。未来,将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推动做大做强迈向新台阶,为中医药行业科学技术进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

中药材生态种植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构建及示范应用

项目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皖西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贵州中医药大学

项目完成人:郭兰萍、黄璐琦、高文远、杨野、王铁霖、韩邦兴、刘大会、王晓、周涛、康传志、张燕、吕朝耕、葛阳、王升、万修福


以化学农业为特征的现代中药农业虽然极大地满足了临床用药数量需求,但带来中药材药性降低、外源污染物增加等质量安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黄璐琦院士和郭兰萍研究员提出并带领团队践行“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草虫为敌,不惧山高林密,不负山青水绿”的中药生态农业宣言,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中药材生态种植研究与实践,历时18年技术攻关,建立了中药生态农业新理论,研制了一系列生态农业新技术,构建了中药生态农业推广应用体系,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对有效保障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推广作用。

本项目根本上改变了中药材模仿化学农业的种植模式,首次提出并丰富了基于“逆境效应”的中药材“拟境栽培”生态种植理论,凝练出中药材生态种植三大核心策略和四大核心机理,实现了中药材提质增效。团队构建了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和配套技术体系,在系统层次提炼出了景观模式、循环模式、立体模式、生物多样性模式和良种良法模式等120种生态种植模式。首次在全国产区建立了43种药用植物病害可溯源的病原菌库,实现菌株和田间症状的可溯源,填补了药用植物病原微生物数据库的空白。首次筛选出了以油菜素内酯为代表的农药增效剂,开发了相关植物源除草剂,建立了药用植物有机、无机和微量元素土壤改良综合技术体系,可减少农药化肥投入最高可达50%。构建了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标准体系和服务体系,并在全国进行中药材生态种植服务及生产示范。建立了全球首个传统药材的二氧化硫ISO国际标准和农药残留ISO国际标准,发布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规范、规范化种植技术团体标准175项。线上线下培训农民和技术人员超过数百万人次,在全国25个省和自治区示范推广超过数百万亩。团队出版了国内首部系统阐述中药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的学术专著《中药生态农业》,相关成果被《学习时报》《人民日报》《中国中医药报》等媒体在头版宣传报道。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

针灸标准化体系的研究与创建

项目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

项目完成人:武晓冬、喻晓春、黄龙祥、刘保延、董国锋、赵京生、刘清国、景向红、何丽云、赵楠琦


创建针灸标准化体系,是一项从无到有、从有到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是传统针灸走向世界过程中,面对国内外需求必然产生而又必须解决的一个使命任务。本项目历时近20载,以多项国家级项目、基金为依托,围绕针灸标准化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科技创新包括:(1)立足学科发展,创新针灸标准研制方法:按照内在联系与业务要求,对针灸标准进行科学分类。重视针灸基础标准,优先制定针灸标准之标准,基于针灸特点与标准化原理,实现了指导各类针灸标准研制方法学创新。(2)坚持科学适用,创建针灸标准化体系:通过顶层设计制定针灸标准化规划,创设了系统化的针灸标准化规制,创建了国内国际统一协调、高效联动的针灸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解决了针灸标准体系从无到有的问题,建成了内容与形式协调统一,规范性、完整性、系统性、适用性较高的针灸标准体系。(3)实施战略创新,创建针灸国际标准研制模式与快速反应机制:采取国际标准制定权和组织管理权并重的方略,主导针灸标准国际化。在项目组创建的针灸标准化体系引领下,通过牵头制定或推动组织制修订100项不同层级的针灸标准,使针灸在临床实践、技术评估、教育培训、科研工作、产品生产等方面皆有了标准可依,在促进针灸现代化发展与主导国际针灸话语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0.270828s